竹山地藏講堂
地藏講堂臉書專頁
  • Home
  • 講堂簡介
  • 師長介紹
    • 喇榮佛學院 - 晉美彭措法王
    • 喇榮佛學院 - 門措上師
    • 喇榮佛學院 - 丹增活佛
    • 喇榮佛學院 - 龍多活佛
    • 喇榮佛學院 - 慈誠羅珠堪布
    • 喇榮佛學院 - 索達吉堪布
    • 喇榮佛學院 - 希阿榮博堪布
    • 喇榮佛學院 - 益西堪布
    • 亞青寺 - 阿松仁波切
    • 亞青寺 - 普巴扎西仁波切
    • 竹山地藏講堂 - 蓮光法師
  • 講堂課程總覽
  • 講堂影音&下載
    • 2015上師瑜伽課程
    • 2015 當下, 醒了就好
  • 網路佛學院
  • 講堂相片集
  • 講堂圖書館
    • 線上圖書館 >
      • 每日課誦 >
        • 加倍咒
        • 八聖吉祥頌
        • 供養儀軌/普賢行願品
        • 發心儀軌
        • 懷業祈禱文
        • 文殊禮讚
        • 文殊開智偈
        • 請法偈
        • 迴向偈
        • 皈依發心
        • 四無量心
        • 受食簡略儀軌
        • 曼茶供
        • 普賢行願品(發願)
        • 成就所願誓言
      • 祈禱文 >
        • 點燈祈願文
        • 供燈發願文
        • 金剛七句祈禱文
        • 普獲悉地祈禱文
        • 所願任運成就祈請頌
        • 意願速成祈請頌
        • 上師瑜伽速賜加持
        • 聖者法王如意寶祈禱頌
        • 願海精髓
        • 文殊大圓滿基道果無別發願文
        • 前譯教法興盛之願文
        • 勝利道歌
        • 極樂願文
      • 修法儀軌 >
        • 釋迦佛修法儀軌
      • 阿秋喇嘛自傳
  • 連絡講堂

*大佛頂首楞嚴經略釋(五) - 釋蓮光法師主講*

1/25/2012

0 Comments

 
  • 授課法師 - 地藏講堂蓮光法師
  • 授課時間 - 2012/1/21
  • 授課地點 - 竹山地藏講堂
......................................................................................................................................................................

[ 線上收看課程 ]

大佛頂首楞嚴經略釋(五) - 1/3 

大佛頂首楞嚴經略釋(五) - 2/3  

大佛頂首楞嚴經略釋(五) - 3/3   
......................................................................................................................................................................

[ 線上收聽課程 ]

......................................................................................................................................................................

[ 楞嚴經略釋(五)課程文字稿 ]

>>下載楞嚴經略釋(5)文字檔  

複習

前面三卷就是要破掉我們對世間萬有,就是我們的根塵,我們的六根、六識,還有外面的六塵,破掉我們對它們對境的那種執著,還有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世界就是由它們組成的,所以就是破掉內心還有外境的所有執著,即所有要回到空性,而且一切都是我們的妄想執著而產生的,到後面也講,所有的根塵都只是我們的妄想執著而產生,如果我們執著沒有了,那這些外境也就不存在了。可是我們覺得奇怪,我的心沒有什麼妄想,但其實那個妄想是很微細的,在我們內心當中。


卷四

《文》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

《解》

前面一章,阿難說完偈後,發了願。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的意思就是滿慈子,富樓就是滿。這位富樓那比丘是釋迦牟尼佛當中說法第一的,是講法最厲害的一個,他在大眾中起來,恭敬的合掌,請大威德世尊-大威德的意思就是釋迦牟尼佛祂有大雄、大力,生死沒有辦法牽動祂,邪魔歪道也沒有辦法影響祂,在一切眾生中是最為尊貴的,所以叫大威德世尊。第一義諦就是說在佛法裡,把世間的東西叫做世俗諦,我們可以看到、感覺到的、感官感覺到的、或平常我們的想法叫世俗諦;勝義諦就是空性的,這兩個雙運就叫第一義諦,這兩個互融、滲透,就是從這邊看過去是世俗諦,從這邊看過來是勝義諦,這整個就是第一義諦。

《文》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

《解》

釋迦牟尼佛常讚嘆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說他是說法裡面講得最好的一個,每個十大弟子都有特點,像目犍連是神通第一、舍利子是智慧第一、須菩提是解空第一,而滿慈子是說法第一,說法說得很好,每個人都可以懂,讓沒辦法懂得都能懂。他說雖然釋迦牟尼佛說我是說法第一的,但我今天聽到釋迦牟尼佛講的這些微妙法音,就好像一個聾子要聽一百步外的蚊子在飛的聲音,表示說本來就看不到的東西,何況我怎麼可以聽得到呢?他很謙虛地說他完全聽不懂釋迦牟尼佛在講什麼,因為釋迦牟尼佛講的是屬於大乘佛法這部分的,之前他們都已經證到阿羅漢果,是屬於小乘的阿羅漢,已經證到人無我空性,可是法無我空性完全是沒有接觸過的東西,所以他們就說完全聽不懂釋迦牟尼佛講什麼,釋迦牟尼佛雖然講得很明白,讓我去掉疑惑,但是他還是有很多疑惑,沒辦法說完全徹底地從內心去接受大乘的法無我空性這些東西,還有如來藏本體的見地。然後他就說世尊,像阿難他們雖然開悟了,阿難已經證到阿羅漢的初果,即須陀洹果,但他只是證到初果,並沒有證到人無我空性,破掉一點見、思、惑而已,還沒有全部破掉。阿難雖然開悟了,但習漏未除-習就是我們的習氣、妄想習氣;漏就是慾漏、貪愛無明不正見,這就是我們的漏,會漏掉,當我們真正證到阿羅漢果或證到佛的時候,會將無明和貪愛,還有不正見會全部斷除,可是他還沒有證到這個果位,所以會習漏未除。在這個會中的阿羅漢,其實他們都已經證到阿羅漢果了,都六通具足了,有漏盡通了,可是只證到人無我空性,法無我空性還是不了解的,所以他們想請釋迦牟尼佛再慈悲再好好跟我們開示一下。

《文》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解》

他就跟釋迦牟尼佛提,因為他是說法第一的,所以他知道我們眾生的一些問題,我們還有疑惑什麼他也很清楚,所以他等於是幫我們把這些問題提出來。他就問,為什麼佛陀說世間一切的根塵,我們的眼根、六根、還有六塵、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都是如來藏、清淨本然的,那為什麼會突然間有山河大地,還有這些有為相、這些眾生,他們會次第遷流,又有他們的因果循環,就生住異滅,成住壞空,就是這宇宙或任何東西都是有成住壞空,我們這些眾生也是有生住異滅,就是他有一個個次第、變化,但是又周而復始,有一個固定的規律,那為什麼會這樣子?地水火風在釋迦牟尼佛前面講過說,整個法界裡面,地水火風都是圓融、周遍的,到處都有而且是不變的,湛然常住,湛就是不變動的意思。他就跟世尊提問題,如果這個地大,就是固體的,像土地、比較硬的東西就屬於地大的,這地大不一定只有土地而已,地大的意思就是堅固,像我們看到可以堅固不壞的東西,如木頭、桌子、椅子,這種東西。如果地性周遍的話,為什麼可以容納水?平常我們說水來土淹,水過來土蓋住,所以地跟水是不會相混和的、不會同時存在的,如果地性遍,那它怎麼可以容水呢?大家知道水火不容,如果水性周遍的,就沒辦法升起火來,可是釋迦牟尼佛說水性周遍、火性也是周遍、地大也是周遍、風大也是周遍,所以如果按這樣講的話就不合理了。那水火這兩個東西在法界裡面,為什麼到處都有,而且不會互相影響到?又提,地性是有障礙、有阻礙、沒辦法通的,虛空是可以虛通的、是可以通徹無礙的,這兩個也是不可能會同時存在的東西,性是相反的,那為什麼它們都會周遍法界?我不知道為什麼可以這樣存在的,所以希望釋迦牟尼佛很慈悲的給我們開示,讓我們大眾都知道為什麼會這個樣子。

其實前面釋迦牟尼佛都已經破得很徹底了,但是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講五大地水火風空,以火來講是性空真火,性火真空,就是火和空性是一體兩面,不是固定、實有、不變的火,它本體是空性的,雖然可以呈現出火的現象,但是本體也是空性的,所以地水火風空都是一樣的、是空性的,而大家認為說虛空怎麼是空性的,空它本身還是空性的,還是因為有地大、一個不通礙的東西、還有通的東西,地大跟空大這兩個是相對的,都是由空性所化現出來的,是妄想出來的東西,所以本身也是空性的。問題就出在富樓那執著這五大是實有的,如果是實有的話,就真的不通,若不是真的實有的、是空性的話,哪裡只要有因緣合和,哪裡都有火、都有地水火風。

《文》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解》

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富樓那、還有會中漏盡不用再學的(無學即已經證到阿羅漢不用再學)阿羅漢,如來今天為你們大家宣講勝義當中的真勝義顯,就是第一義諦,究竟的空性、解脫的真理,讓你們這些定性聲聞了解,因為他們雖然證到阿羅漢果,可是執著他們已經了的生死、證到涅槃了、什麼事都沒有了,其實並不是,那只是一個幻化,真正的解脫並沒有一個生死可了、沒有涅槃可證,阿羅漢說我解脫了、我已經證到涅槃了,可是真的佛的涅槃是沒有生死可了、沒有佛可證,無佛無眾生,完全沒有概念性的執著,他還有法執,只有證到人無我空性,可是法無我空性還沒有證到,所以他還有一個法執覺得他證到涅槃、證到阿羅漢果、證到他已經解脫了,其實這還是暫時幻化的一個地方,不是真實究竟的解脫。一般的聲聞都會覺得他已經解脫,其實還沒。釋迦牟尼佛希望在這個地方,讓他們回小向大,讓他們把心量擴大,自己解脫不行,要眾生都要解脫,而且是真正究竟解脫,不是暫時的阿羅漢解脫,希望大家都獲一乘的寂滅場地,真阿練若(阿練若就是寂靜處的意思),正修行處,希望大家得到真正解脫,不是暫時不究竟的人無我空性,而是證到大乘的,小乘它只是斷掉了人無我空性,了分段生死,並沒有了到變異生死,分段生死只是一段的生死,在《法華經》裡面講得很清楚說,釋迦牟尼佛看大家修行很辛苦,就幻化一個城市,跟他們說再走一點點就到了一個地方,那就是我們解脫的地方了,大家聽了本來解脫是要走很長遠的路,現在快到了就很高興,就拼命走,到了化城就休息了,覺得就到了,可是等他們休息夠了,釋迦牟尼佛又說這個地方不是究竟的,在《法華經》講得很清楚,這樣不是究竟的,只是暫時讓你們喘一口氣、歇一下,真正的解脫不是這個,後面才講法無我空性的真諦,如果一次講太多他們會接受不了,會覺得解脫是不可能的、太辛苦、太累、太長遠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是用種種方便來激勵他們,釋迦牟尼佛說我現在就跟你們講真正的實話了,不是阿羅漢就解脫了,那只是暫時的、不是究竟的。

《文》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解》

釋迦牟尼佛就說富樓那,就像你所說的,如來藏本體是清淨圓滿的,為什麼突然會產生出山河大地和宇宙呢?你是不是常聽到如來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這地方就是關鍵了,性覺妙明就是我們覺性的本體,本性就是有明瞭的性在裡面,有個明瞭性在裡面,我們的覺性裡面本來就可以明瞭所有的東西,而且無所不知、無所不了,但其中並沒有一個能明的、或所明的,沒有一個能所對立的東西,覺性本來就是周遍法界、是如來藏本體,本性就有明瞭這個性了,並沒有一個能明白、或所明白,一個對立的東西出來,本覺明妙等於說在覺性這裡面提出一個覺性需要去了解的東西、要去認識的東西,就是說本來是沒有分別的東西,它就立了一個明出來了,即覺性是我們心是要去明的、是我們要去知道認識的,所以他就因為一個很小很小的無明妄想,才產生後面很多很多的問題。所以第一句就是講我們心的本體;第二句講本覺明妙,這個覺性裡面本來是沒有一個執著的,也沒有能所對立的,突然間生出無明,認為有一個能認識的我,還有一個所認識的覺,可是富樓那沒有聽懂,他就說我常聽到佛陀在講這個意思,。

《文》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解》

釋迦牟尼佛問他,這個覺明你認為是有所明還是無所明?有所明稱名為覺,還是無所明而稱為覺?

性明稱名為覺,就是把有所明稱為覺,如果有所明的話,就表示這已經不是覺性了,因為有一個能所對立出來了,這是釋迦牟尼佛等於在言詞上設了一個陷阱,其實也就是我們一個小小的無明、一個偏差就產生出後面的因果輪迴這個境界。其實這兩個都是不對的,如果有所明的話,這個覺性就變成有一個能了知覺性的我,還有所了知的覺性,就變成兩個東西,不是一個;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就是無所明,無所明就不叫覺性了。

《文》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解》

若將沒有辦法明瞭的稱為覺性,就沒有了知的功能。

《文》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解》

釋迦牟尼佛就說,如果無所明,那就沒有明覺,沒辦法去認識這個東西的話,就沒有這個覺性了,這是很正常的;有所就是說現在覺性的本體,是沒有一個能所對立的東西,然後現在把它立了一個能所,有一個可以被了知的覺性,可以能了解的心,一立出來變成是一個對立的東西出來,這已經不是如來藏的本體,跟前面破十八界一樣,就是在破這個狀態,破掉有一個能覺的心、所覺的覺,已經不是原來的覺性了。「有所非覺,無所非明」就是如果沒有所、沒有一個對境,就沒辦法認識,在本體是沒有能所的,可是如果落在現象界,有所那就不是覺、已經不是覺性了;可是無所,就是我沒有一個對境的話,那我沒辦法去認識這個事情;有所就等於是把覺性當成一個東西、一個實有的東西,原來覺性並不是一個實有的東西,可是你把它當作有境,它就是我有一個東西可以摸到、感受它,可是覺性並不是一個東西可以去感受、摸到、接觸到的東西。這裡把它弄成了一個有所,因為能所對立,把能了解、認識的心,還有所了解的對境,把覺變成一個對境,本來是沒有差別的,突然產生一個差別出來,就是因為一個無明的妄想和執著。「無所非明」就是如果沒有這個對境的話,我們沒辦法去明瞭這個事情。「無明又非覺湛明性」就是沒有明瞭性的話,就不是我們的覺了,沒辦法認識東西的話,就不是覺了。

《文》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解》

這裡要講覺性的根本,「性覺必明」就是我們覺性本來就是有明瞭的性,覺性就是了了常知,無所不明,盡虛空、遍法界,它都知道的,不受時空的限制,真正的覺性是這樣子的。「妄為明覺」,因為我們把它立一個明了性,可以去認識的東西,還有所認識的覺出來,突然間一個無明妄想出來,產生執著。

這是個很關鍵的地方,解脫和輪迴就從這個地方開始,本來的覺性就是每一個人都有佛性,每個人的佛性都是一樣的,佛菩薩的佛性跟我們的佛性、還有地獄中的佛性都沒有差別,都是明明了了、清清淨淨、圓滿無礙的,可是因為自己的妄想執著認為有一個能明的心和所明的覺,就執著把這個覺又加上一個明,其實覺本身就有明瞭的心在裡面,可是現在又加一個明覺,突然來了無明妄想執著,變成有能所對立,就開始產生輪迴,輪迴就從這裡開始。

「覺非所明」就是覺性的本體並不是我們需要去認識、明瞭的東西,本身就有明瞭的心,不需要我們再去明瞭、認識它,但是我們自己執著,就是「因明立所」,為了要認識一個所、要立一個所明,就把覺性變成我的所明。「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因為我們立了一個需要了解的覺性,對立的心就出來了,原來是沒有對立的東西,現在就生出一個對立的東西,假如現在沒有說一個東,它也沒有一個西,本來就這樣子,可是現在突然說有一個東,那東對面就是西,突然間產生出來了,原理就這樣,整段的意思就是這樣,本來就沒有,清清白白、明明瞭瞭的,突然間妄立一個東,就跑出一個西,對立就出來了,一個能認識的心和被認識的覺的對境出來,就產生一個能所分別,之後能所分別越分越多越細。「無同異中,熾然成異」,我們本來就是在這裡,並沒有一個東邊西邊、也沒有好壞,什麼都沒有,可是突然就立出一個東西或南北或好壞,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分別的力量就越來越大。

這個地方在有些經書裡面會講得比較深,而且會講說當一個無明妄念產生業(業力、業障)相,之中還會產生一個轉相(兩個對立),一個業相、一個分別念出來,就產生兩個轉相-兩個互相對立的東西,然後妄念執著越來越大,就產生地水火風、山河大地。所以佛法裡面講宇宙世界的形成,跟物理講的完全不一樣,物理化學是從科學講、物質的角度來看,而佛法是從心念來看,原來是從我們的妄想執著產生,可是科學從量子力學來找,要找宇宙最微細的組成成分,即人或東西的成分、最小的粒子,他們認為只要找出最小粒子,就可以知道宇宙的奧秘,可是實際上到後來是找不到最小粒子的,因為粒子有粒子性跟波動性,粒子越小波動性會越大,最後是找不到粒子只找得到能量,所以科學家也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用最新最好的設備也發現找不到最小的粒子,量子力學到後面就很類似佛法的空性,讓他們認識到空性的重要。在佛法中說因為我們的無明妄想執著產生後,無明妄想執著越強的,能所兩個就會互相激盪、震盪,之後就產生地水火風,在形成世界山河大地。

《文》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解》

「異」就是世界的意思,「異彼所異」就形成這個世界了,分別念一直加強下去,妄想執著一直滾下去的話,就產生這個世界了,「因異立同」就產生跟這個世界相對應的虛空,虛空和世界就產生了,「同」跟「異」就是虛空跟世界,再加上我們的妄想執著在裡面震盪,又產生「無同無異」,就是生物、有形的眾生,不是虛空也不是世界的東西,那就是眾生。「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就是我們的無明妄想跟四大彼此之間互相震盪,「勞」就是我們眼睛看的虛空,看了很久、瞪了眼睛發痠,就眼冒金星,產生一些妄想,同樣的,我們的妄想執著,跟虛空、大地、世界互相震盪,久了會產生塵勞、煩勞,就慢慢產生世界還有虛空,眾生也產生了。    

《文》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解》

這時可以明瞭的覺性,還有虛空,「昧」就是晦昧不清,虛空事實上並不是很清明的,是因為我們妄想執著產生的,所以也是晦昧的狀態,之後跟我們的明瞭的心、覺互相震盪、搖動之後,在宇宙中界產生風輪-「風」是動的意思,我們身體裡面有地水火風,總共有四大,所謂的風大就是動能像體內的血液在流動、胃在消化、腦筋在動、電子在跑,風並不一定是平常看到、吹到的風,是動的意思,有動的能量就屬於風;「輪」就是遍滿、周遍的意思;「風輪」就是我們體內到處都有動的能量,手會動、腳會動、腦筋會想、鼻子會呼吸、心肝脾肺腎有作用,就是有風大在裡面作用。所以剛剛的覺明空昧,虛空,還有覺性、認識、明瞭心,是無明妄想執著,還有晦昧、不是很清明的東西,他們互相激盪,就產生風輪,動性就產生出來。

《文》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解》

前面風大產生之後,在虛空中搖盪,我們的明瞭、認知性,有一個很頑強的妄想執著出來後,就沒辦法溝通了,一個很執著的人沒辦法溝通,心性跟宇宙大地是有影響的,所以當很強的執著妄想出來,就產生一個阻礙性,能夠瞭知的性,就變得很堅固,就產生金輪-像金屬的,在此處主要是講地大、周遍,「保持國土」就是在風輪上面全部都是金輪了。

《文》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解》

世間中的火大怎麼生成,就是很堅固的心念,跟我們能夠感覺的覺知性混在一起,認知性一直在動搖,即還有風大在裡面配合,這幾個混在一起,就是宇宙四大跟我們內在的執著妄想一直震動摩擦,就產生一種火大。

《文》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解》

在五行裡面有提到金生水,「寶明生潤」就是金輪本來就有生水的力量,一般在產金的地方一定很多雨,像台灣的金瓜石下雨下得很多,故一般五行講金生水是有它的道理的,所以金寶跟心中的明瞭、認知性互相起作用,會產生濕潤、水大的力量,還有剛剛的火光上蒸,這兩個激盪之後,整個虛空中有水、周遍水大的力量在裡面。

這是比較從思想上來講宇宙,並不是直接從現象界、物質上來看而已,還包括我們的心性、妄想執著,所以佛法在講這個會比物理來講究竟一點,物理講雖然是這樣表面看起來很科學,但他們去追來還是追不到真正的東西,可是從佛法來看,慢慢的可以看到量子力學這部分,了解是有這個可能的,只是我們現在沒有證到,釋迦牟尼佛已經證到那個程度,祂講出來,因為我們凡夫的境界很難去了解為什麼會這樣,妄想執著跟四大激盪,竟然產生宇宙整個世界。

《文》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燄,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解》

水火兩個在一起會產生土,一個升騰一個下降,互相幫助形成堅固的陸地,水如果比較多就變海,比較乾的地方就變成陸地;可以看到大海底下有火山,會噴火出來-像台灣的龜山島底下就是火山,龜山島本身是火山噴出來的東西,火山還繼續在,地下的水是非常熱的、會燙傷人的,在不管哪個地方,大陸裡面都一定有很多的河川,水跟火一直都還在。如果水比較小、火比較大,互相激盪下會變成高山,火比較強大就把土整個沖上來,變成高山,如果把山上的兩個石頭一打,可以打出火星,即有火大的成分在裡面,若用高溫熔解會變成水,就像火山的熔岩一樣,溫度夠高就全部變成水、變成液體,火山的熔岩全部都是泥土,因為溫度高就全部變成熔岩流出來,也就是說在土當中有水、火的性在裡面。土比較弱、水比較強,互相激盪下會產生草木,所以燒掉樹木後會變成灰,即土,將草一把拿起來一攪,會有水出來,所以草木本身又是土跟水組成的,裡面有土性跟水性,但是沒有火在裡面,所以你把草怎麼打都不會打出火來。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講了,富樓那問他世界怎麼形成,就是這麼形成的,四大就是由我們的無明妄想執著生出來的,無明妄想生出來後又跟四大繼續起交互作用,就產生宇宙山河大地,樹木、水、火這些就產生了,「遞相為種」就是互相為它的因果,就像一個輪子一樣,一下上一下下,互為因果,世界就產生了,種子產生果子、果子又產生種子、又長出樹木,因為我們的一念妄想執著就產生世界。

這地方是很有意思的,把整個世界的產生,後面還有講眾生的產生,第三個講業力的產生,整個講得很清楚。我們平常學的物理學跟這個好像不太一樣,所以大家會有很多的疑惑,慢慢念、慢慢想,會覺得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它是跟我們的心性有很直接的關係的,知道這個問題後,那我們只要矯正自己的心念,不要執著妄想出去,要往內觀回自己心的本性,解脫就從那邊產生了。那現在要講眾生怎麼產生的。

《文》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解》

這段就講說,為什麼我們只有一個如來藏本體、只有一個心性,可是會有六根、六種覺知性出來?而且都有限制?眼睛只能看到沒辦法聽到、耳朵只能聽到沒辦法看到,這裡就講說為什麼。

祂說明妄(即無明妄想)並不是外來的,我們剛剛把本來沒有能所分別的覺性,立一個能覺的心,還有所覺的覺,自己把覺跟明分開了,在明外立了一個覺、覺外立了一個明,這就是無明,覺跟明本來是一個東西,可是我們把它變成兩個,立了後,眾生就被限制在這個能所上面,能看的、跟能聽的分開了,能看的眼睛只能看到對境、能聽的耳朵只能聽到聲音,因為執著妄想變得很強、沒辦法超過。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聽、鼻子只能聞、舌頭只能嘗、身體只能觸,六種妄想就成就了,就分開了見聞覺知,所以當你修到一個程度,沒有妄想後,沒有眼睛也可以看、沒有耳朵也可以聽、聾子也可以聽到、鼻子壞掉了也可以聞到,並不需要靠我們六根-像阿那律尊者是個瞎子,釋迦牟尼佛罵他很懈怠、不精進修行,然後他就很精進的七天都把眼睛睜開,一直打坐,死也不休息,到後來眼睛就瞎掉,之後釋迦牟尼佛教他金剛三昧,就是照明金剛三昧,讓他變成天眼第一,可以看到十方世界,就像看我們手中放了一個芒果一樣這麼清楚。

所以我們要能見的功能,不一定要靠眼睛,像現在在中國和台灣也很多科學家研究,像台大的李嗣涔的博士他們做手指的認字,就是寫一個字,用手掌去看,就可以知道是什麼字,他們做了很多實驗,像中國還有台灣很多小孩可以都這樣子,小孩都選國小一、二年級的,執著妄想比較輕的,老師說這是可以的,所以他們覺的是可以看到字,結果測試發現大概20-30%的小孩子可以看到字,有些經過鍛鍊後可以看到更多字,只要眼睛閉起來就可以看到那個字,就是說我們本來如來藏本體、覺性就有這個力量,只是因為平常我們妄想執著習慣了,覺得眼睛只能看東西、耳朵只能聽東西,在大陸有些小孩子耳朵可以看字,只是願不願意去鍛鍊而已,只要用心去鍛鍊是可以成就的,同樣我們修法,就是把妄想執著轉掉,知道這些妄想執著都是空性,自然就不再受限了。

後面就是講眾生怎麼產生出來,這個是很有意思的。大家可能都知道一部分,可是不是很清楚,很多人也有經驗。

《文》

同業相纏,合離成化。

《解》

「同業相纏」就是我們有業力因果的人才會在一起,父母跟孩子、同一個家庭的人,都是有同樣、某一部份的共業才會在一起,會當你的父母或子女、兄弟姊妹、夫妻,都是有一些特殊的業力在一起,就是共同的業相纏在一起。「合」就是交合的意思、關係比較密切,「離」是關係比較淡,因為合離成化而產生六道眾生、天地萬物,

《文》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

《解》

這一段主要是講六道眾生怎麼產生出來的,不是只有人道,包括畜牲道、鬼道、天道都是這樣子的。「見明色發」就是一個雄性的生物跟雌性的生物,兩個在交媾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光,然後中陰身(跟他們有因緣的眾生)會來投胎,在幾千里外他們都可以看到這個光,然後他們就會過來,這就是人怎麼生出來的,也可以用人來比喻,如父母在同房的時候,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光,一般的中陰身世界都是黑暗的,什麼都看不到,但當跟他有緣的父母在同房的時候,就會看到父母產生一種光,在千里以外他們也會被勾過來,因為他跟父母有因緣。「異見成憎,同想成愛」就是如果他是男的,以後投胎的是個男孩子,他就會對爸爸產生討厭的心相,把爸爸推開,然後抱著媽媽,因為他是男的,喜歡女色,他會想說不是父母在同房,是他在跟媽媽同房,執著變這樣,「流愛為種」就是父母同房到一個時間後,精子、卵子交合的時候,他也會跟著精子進入媽媽的子宮裡面,「納想為胎」就是他就是那個種子,其實西醫認為只要卵子和精子正常,就可以生小孩,可是很多人去醫院檢查,醫生都說很正常,但就是生不出小孩,因為就缺少一個納想為胎,沒有跟他有緣的眾生來投胎,沒有第八意識進來,一般的說法是靈魂,就是佛教的第八意識,沒有這個種子進來是沒辦法成胎的,就算有精子、卵子這個物質條件,一定還要有神識這個條件。

在父母同房的時候會產生一道光,這光會把有因緣的中陰身吸引過來,如果是男的就會想是他在跟媽媽同房,想抱著媽媽,所以小孩子生出來的時候,男的一定是面朝內、朝著媽媽這面,抱著媽媽的意思,女的生出來是背對媽媽,因為她很討厭媽媽,她是要跟爸爸在一起,所以一般父女、母子感情特別深、比較執著,媽媽會執著兒子,兒子比較執著媽媽;爸爸會執著女兒,女兒也比較執著爸爸,因為有吸引同業的關係。

「羯羅藍」就是懷孕七天之後,佛法裡說就像一個凝脂一樣,「遏蒲曇」就是像一個小泡一樣,七天比較小,是一小塊凝脂,十四天以後就變大一點,像一個小泡泡。佛法裡面從懷孕到出生整個過程都講得很清楚,第一個是明滑、第二個是泡狀、第三個是碧膚(軟肉的意思)、第四個是比較硬的肉、第五個禮拜就產生四肢,頭、腳都冒出來了,可是密續裡提的更清楚,在這中間他的中脈會產生,他的頂輪、喉輪、心輪產生了,開始有什麼樣的知覺,一步一步都產生,西醫只講說產生頭、手,開始眼睛長出來、鼻子長出來,可是在密續裡面把他的心理狀態講出來的、裡面的氣脈怎麼長出來的、有什麼貪嗔癡長出來都講了,所以密續裡面講得更詳細,很奇怪的是當時沒有解剖學、婦產科,但他們可以知道這樣的東西,佛學裡面都有了,所以當時釋迦牟尼佛應該是用天眼看到的,把他整個寫下來。

《文》

胎卵濕化,隨其所應;

《解》

「胎卵濕化」就是有四種產生後代的方式,像人類就是胎生、禽類(雞、鳥)是卵生的、濕生就是只要有濕氣和熱氣就可以產生出來。

《文》

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解》

卵是因為妄想執著而產生的,胎是有情感而產生的,胎就是情重一點,卵是想重一點,但情就沒那麼重,所以雞類對兒子的情沒有那麼強,人對兒子的情比較強,到十幾二十歲都比較執著我們的小孩,可是雞一生下來,幾天以後就不管小孩了,「濕以合感」就是只要有濕氣、溫暖的地方,就可以濕生,有些動物就是從濕化生出來的,「化以離應」就是化生,就像天人或地獄眾生,地獄眾生業力很重,時間一到,不需要父母就直接到地獄化生出來到地獄去了,天人也是一樣,他們執著妄想很輕,不需要我們人這麼粗糙的肉體,直接在天堂裡或天道中就直接化生出來了;欲界天比較有執著,可能要天人跟天女互相看一眼,一念喜歡就生了小孩,但色界以上的就都是化生,不需要父母,禪定功德、慈悲心夠了,就直接從天堂化生,人死掉直接化生出來,不需要任何因緣條件。「情想合離,更相變易」即我們這些情想合離互相轉換,「所有授業,逐其飛沈」即我們有投胎為鳥類的「飛」,還有魚類的「沈」,因為我們的業力而產生的六道眾生,「以是因緣,眾生相續」以這些因緣,所以眾生生生不絕,祖先生父母,父母生我們,我們又生小孩,生生相續,所以這段是說我們要斷掉輪迴,是要從淫慾心下手,淫慾心是所有貪心裡最難斷的,貪心有五種,財、色、名、食、睡,最難斷的是色,釋迦牟尼佛在《四十二章經》提到,如果色慾有兩個,我們都不用解脫了,因為太難斷了,執著太強,有些人可能現在沒有碰到對境,覺得自己的色慾不是很強,可是真正碰到對境的時候是很強的,碰到俊男美女的時候,又是有因緣的,那是非常強的,所以佛法最主要就是調整這個。

《文》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解》

貪心這邊分成三個,為欲貪、殺貪、盜貪,欲貪就是我們會想,還有情愛,這兩個結合,我們就沒辦法離開輪迴,祖先生父母、父母生我們、我們又生子孫,相生不斷,就是有情愛、慾望。

《文》

貪愛同滋,貪不能此,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解》

我們的貪和愛互相生出來,「貪不能此」即我們就想要吃其他眾生的肉,來滋養我們的身體,人會吃豬肉、羊肉、牛肉、鴨肉、雞、魚,老虎也會吃鹿、其他的小動物、蛇也會吃老鼠、老鼠也會吃蛇,釋迦牟尼佛說因為我們貪心不能止掉,因為我們力量的強弱,就會去吃,所以這以殺貪為本。

《文》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解》

現在比喻我們人吃羊,羊死掉投胎以後變成人,我們死掉變成羊,當然不是下一世,可能經過好幾世以後,等因果成熟以後,羊就變為人,我們變成羊被他吃回去。卵胎濕化、有情無情、非有情非無情、有想無想,一共有十生,所有的眾生他們都是互相吃來吃去。

所以大乘佛法說盡量吃素能夠好一點,不要去欠這個,你欠一個肉債,以後一定要還,你吃人家半斤,以後一定要還八兩,但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擋住?有阿,就好好修行,修行過程中,依你修行的功德力,還有誦經的力量,迴向給牠們,讓牠們可以解脫畜牲道,解脫到好的道,或到極樂世界去,如果每個人在這輩子或前輩子一定吃了不少肉,每一個人都有這個業力,我們並沒有去殺生,但像屠宰場的業一成熟以後,就會爆發戰爭,戰爭的爆發就是屠宰場的業力成熟了,因為我們有吃肉可是沒有殺生,是別人殺的,我們只是買來吃,可是這還是有業力的,只是不會像殺生的業力這輩子就會成熟了,是比較快的,但吃肉的業力還是一定要還,只是不一定是這世還,可能要好幾世以後,福報用完了,當時吃牠幾塊肉,就要還牠幾塊肉,這時如果有好好的修行、用功、誦經迴向,有一部分是可以還掉的,就不用用肉來還,吃肉絕對是有過失的,像市場上的豬、羊、牛肉都是人變的,前輩子是人,吃了太多就還,如果有神通,一看就知道了。

有一個禪師-寶智功禪師,這個故事也很有意思,他說有人請他去參加一個婚禮,他就說古怪古怪,新郎娶的太太是他這世的祖母,因為他的祖母很執著他,祖母大他很多歲,在她往生的時候最掛念這個孫子,沒人照顧怎麼辦?死了以後,閻王就說妳那麼執著他,福報也夠當人,那去當他老婆吧,她就變當他老婆了,所以有神通的一看,這原來是你祖母,變成你老婆了。而參加婚禮的那些人,都是前世他們這家人吃過的牛、羊,飯菜、酒肉都是這小孩子的六親眷屬變的,禪師講了一句話「六親鍋裡煮,牛羊座上賓」,他說的古怪就是都這樣吃來吃去。

互相吃來吃去、殺來殺去,就是有很大的惡業,最怕就是有時候我們只欠牠一塊,這隻魚欠我一塊肉,可是我覺得很好吃而吃了兩口,就只好下輩子再還牠,你不曉得欠他多少、牠欠你多少,牠欠你兩口,你現在吃牠三口,你不知道哪輩子就要再還牠一口,跑不掉的,你欠多少就還多少,所以念經做功課迴向,一定要迴向給歷劫父母師長、冤親債主,這些都是冤親債主,只是沒有馬上呈現出來,向你討命討債,因為不是親手殺的,可能要好幾世以後,這一定跑不掉,所以要好好迴向。我們就是有盜心,想要貪吃的心。

《文》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解》

這很實在的,你欠我的命,我就吃你的肉,欠你錢就還你債,以這個因緣,在百千劫中互相輪轉,因為欠人錢沒有還完,是沒辦法解脫的,如果我們要解脫,這沒有還清是不能解脫的,好在佛菩薩有很多方便,教我們很多修法,火供、煙供、朵瑪食子、薈供、集資淨障的方法,還有點燈、放生等,我們可以透過這一生,把很多很多生欠的都還掉,尤其放生,放生是最有用的,吃牛就多放一點牛、吃豬多的放豬、魚吃多就放魚,盡量多放生,這是很重要的,透過佛法的力量,假如以前殺過一隻豬,放一隻豬的力量大概可以抵掉十幾頭豬,不只一隻,因為有佛菩薩的加持還有我們的願力,如果放生的豬又被別人抓去殺,那個人殺業就很重了,等於殺了好幾隻豬的力量,所以人家放生的東西千萬不要去抓來吃。

《文》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媱,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解》

男女之前的情愛就是這樣,假如我對一個女孩子很好、很疼她,她會覺得這個人對我很好、我很愛他,她就愛我,我又覺得她很漂亮,覺得色貌很漂亮,我就很喜歡,男女的因緣是最難解開的,經百千劫會一直纏在一起的。所以為什麼佛教裡面是五戒,前面三個就是殺、盜、淫,就是讓我們輪迴,永遠不能出去,最根本的就是這三個,所以很危險的,輪迴就在這個地方。

我們現在知道輪迴就是從殺、盜、淫產生的,同時要解脫輪迴,也是從這個地方斷掉殺、盜、淫,第一個我們不殺生,好一點的,第一步先不要殺任何眾生,不管是蟑螂、螞蟻、蚊子、牛、羊、雞,再來是不要偷、盜,不屬於我的東西不要拿,羊肉不是我們的,不該吃就別吃的,如果身體真的不行,自己要好好念經迴向,只要迴向功德夠,病就可以好,不一定是要吃肉,再來是淫心,這是最難的,這東西怎麼斷呢?

在小乘裡面說,看到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子,起了貪心,馬上離開對境、遠離對境就沒事了,因為我們看到一個漂亮女孩子,第一念是看她漂亮、很喜歡,第二念就會想把她拿來當老婆,就是非理作意,男的會有這種想法;女的喜歡一個男的,想說這個男的很帥,拿來當我老公會很幸福,這就是非理作意,所以第一個,小乘的方法就是離開他,第二個就是不要亂想,可是這樣並沒有真正的斷掉;這樣的修法還有白骨觀,一個漂亮的女孩子,我一看到他,全身就都是骨頭;還有九死觀,看到一個屍體,想像他就是我愛的美女,然後她死掉了,第一天變青色、白色,之後爛掉、發臭,發臭後就皮破掉長蛆,就想這就是我的女朋友,一想到這樣,貪心就沒有了,就覺得這不能這樣愛,但這也沒有真正斷掉根本,只是讓我們去討厭她,真正要斷掉根本是要證到空性。

在大乘的修法裡就不一樣,菩薩發菩提心,就是我看到一個漂亮女孩子,就想說我愛她、我愛死她了,但又想說所有眾生都是她,想所有的眾生都是那個美女,不管她是老太太、老公公、乞丐、或很醜、很髒、很壞、很好的人,都想成是她,且很愛她,把貪心變成菩提心,故大乘是用方便的方法,把她轉換,變成六道眾生我都很喜歡,都像我愛我女朋友這樣,希望她解脫,也希望所有眾生得到解脫,所以我要對她最好,也要對所有眾生最好,心量一打開,結也慢慢鬆開了,就不是貪執一個人的心態,而是所有眾生都是平等的,之後再行菩提心,慢慢證到勝義菩提心、證到空性,即能夠貪愛的我、還有我的這顆心、還有漂亮的女朋友、一些眾生,本身都是空性的,只是我們妄想執著而產生這個世界,這就是大乘的修法。

密宗的修法又更特殊,直接看到都是佛菩薩,在後面的修法就直接找貪心哪裡來?是住在哪裡?到哪裡去了?是因為這女孩子而來的嗎?可是牛看到這女孩子也不會生貪心,所以這女孩跟貪心不是等號,你會去追、會去觀察、去思維、去找,當你認識你的心的本性時,貪心就徹底解除了。

這三種方法你們都可以用,如果太強,可以先用小乘的方法離開一點,不要亂想,或想白骨觀、九想觀,覺得她很臭、是骨頭,一看到骷髏頭就不會愛了,如果再進一步,就把心換成菩提心,無量無邊的眾生都是我的最愛,再來就是要認識我們貪心的本性,它是從哪裡來,但並不是排斥,小乘裡面會排斥,可是大乘和密乘裡面,對色或貪的境界,並不會排斥,而是在看到她時,把煩惱轉為道用,在中國的一句話「煩惱即菩提」,並不是要斷煩惱,你把皮球壓到水裡面,壓得越深,彈得越高,等你壓不住的時候,貪心更強了,假如我現在喜歡一個人,我就故意說我不要喜歡她,再也不要看到她,可是其實你愛得不得了,這個是最不好的方法,最好就是用小乘、大乘、或密宗的方法,慢慢的一個一個調,去認識貪心的本性是最究竟的,至少貪心就慢慢變淡了,如果證到空性就是真正的解脫了。

《文》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解》

剛剛有三種,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力相續,都是因為我們在覺性中,因為妄生而產生無明、能了的心、所了的覺,因為產生妄想執著而化現出來的,山河大地、眾生就依著因果一直在輪迴,因著我們的虛妄心,終而復始。

《文》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解》

富樓那這裡又提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心的本性就是覺性,本來清靜的覺性跟如來的藏心,在佛不增,在地獄中不減,無緣無故突然間生出山河大地和所有這些眾生,今天釋迦牟尼佛祢已經證到佛的果位(妙空明覺),這山河大地,有為習漏,會不會再產生?

這在密法裡講得比較詳細,如來藏的本體裡面,因為執著妄想,一邊一直輪迴,另外一邊,如果你證悟到空性就解脫了,這其實是兩條路,可是是由如來藏本體中化現出來的,但這兩條路是不一樣的,需要有一個善知識來跟你點破這點,才有辦法說什麼是執著妄想,像剛剛釋迦摩尼佛說突然無明妄想一出來,產生山河大地,但我們一面反觀心的本性、認識心的本性,就解脫了,就不會再回來了。

《文》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解》

釋迦牟尼佛就問富樓那,就像一個迷路的人,在一個聚落,把南邊當成北邊,那他迷路的這個迷是因迷而有?還是因悟而出?

《文》

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解》

就說這個迷只是錯亂把南當成北,並沒有一個根本,如樹有一個種子,所以才有根,種下去才可以長出來,可是這個迷沒有根本,突然間他只是認錯而已,並不是有一個東西,所以云何因迷。我知道北邊南邊的話,悟不會生出迷,所以不是悟生出來的。

《文》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焂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解》

釋迦牟尼佛就問他,這個迷路的人他正在迷路的時候,突然間有一個知道路的人跟他講,讓他知道這個路的話,那這個人即使他以前是迷路的,但現在會不會再迷路了呢?富樓那就回答說不會的,世尊。

《文》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解》

十方如來也是這樣子的,他剛問釋迦牟尼佛,祂成佛以後會不會又墮落輪迴了,十方如來就是說他已經認識了,就不會再迷路了,這個迷本來就沒有它的根本,本體是空性的,以前本來就沒有迷,只是把南邊當作北邊,好像是有一個迷的感覺,當你覺察到是搞錯了,迷也就消失了,覺悟之後就不會在生迷了。

《文》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解》

釋迦牟尼佛又舉另外一個例子,一個眼睛有病的人看到空中有一朵花,或眼冒金星,如果眼病好了,空中的花或金星就沒有了。突然間有一個傻瓜,眼睛治好的時候,在花看不到的地方等,想說我剛看到花,現在怎麼看不到了,在等花再出現,釋迦牟尼佛就問他,這是聰明的人還是傻瓜。

《文》

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解》

富樓那就說在虛空中本來是沒有花的,只是因為我們的妄見、妄想執著,還有眼睛生病才看到有花,看到花已經是顛倒了,又希望再跑出來,那真的是癡狂,怎麼還要說這是聰明還是傻瓜?

《文》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解》

釋迦牟尼佛說就像你知道的,你怎麼還要問我說諸佛如來已經證到佛果時,還會因為迷妄而產生山河大地呢?釋迦牟尼佛又舉另外一個例子,就像礦石一樣,裡面有金的成分,可是也有很多石頭、其他的鈣、鐵等,成分很雜,可是把它打碎用高溫熔解、煉好之後,就變成純金了,金子不會再變成金礦了;又舉另一例,現在把木頭燒成灰,就沒辦法再變成木頭了。所以佛菩薩的菩提也是這樣的,不可能再倒回去的,成佛之後不會再變成眾生,但祂們可以變成無量、化身來渡眾生,像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似乎是普門品經文…)一個佛不是只能變成一個眾生,可以變成無量無邊的眾生。以前老和尚說,你們都吃過釋迦牟尼佛的肉,以他的推理來看,可能在座的我們都吃過,釋迦牟尼佛變成很多很多的眾生,讓我們吃祂的肉,跟祂結緣,今天我們就會學祂的法,因為我們欠祂的恩德,如果沒有跟祂結這個緣,不會想聽祂的佛法,都是有這個因緣的,所以為什麼我們這輩子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都是前世吃過祂的肉、喝過祂的血,所以佛陀很偉大,為了渡我們把自己變為眾生,祂還是要受那個苦,被吃肉、被殺掉還是有苦的,當然祂證到空性是沒有關係的,證到空性不會執著痛和苦,但還是要受苦,但他把肉都給我們吃了,而且不用還,還要度我們!所以我們今天在學佛菩薩的法,我們要感念釋迦牟尼佛。

《文》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徵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解》

地水火風本性都是圓融、周遍法界的,為什麼水跟火會同時並存,沒有互相把對方滅掉呢?虛空跟大地一個是空虛的相,一個是實有的相、不同的相,這兩個怎麼可以並存呢?  

《文》

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解》

釋迦牟尼佛就問富樓那,就像虛空一樣,虛空並不是很多東西組成的,它就是個虛空,但是它並不會排斥地水火風在裡面有各種組合,它就是包容性很大,你們要怎麼發揮都可以。

《文》

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解》

在這個虛空裡面本來是一無所有,可是如果有太陽光照,就會看到藍色的無明虛空;如果有烏雲擋住就比較暗;中間如果有風在吹,就有動的感覺;雨過天晴之後,天就變得很清爽;很多比較混濁的氣,像街上混濁的氣往下沉時,就看到空氣不是很清,而是很混濁;土積就變成大地,沒辦法看過去;水如果很波平浪靜又很乾淨,就可以照射、反映天地。

《文》

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照,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解》

在虛空中這種有為的相,是因為它們生出來的,還是從虛空中生出來的呢?釋迦牟尼佛就提一個問題,太陽出來的時候,整個十方虛空都有太陽的顏色、有亮的顏色,那為什麼可以看到太陽?意思就是我們眼睛可以看到東西,但眼睛看不到自己,那太陽光會照耀萬物,它應該不會照到自己,可是我們卻有看到太陽,現在就是要破我們的執著,先從太陽這地方開始。那我們看到天空有明亮,是太陽的關係,還是虛空有亮,可以把自己照亮?如果虛空自己可以有明亮,那空應該自己照自己,但為什麼在晚上有雲霧的時候就沒有光了?這就跟我們前面在破十八界是一樣的。即我們虛空中看到的光明,不是從太陽出來的,也不是從虛空出來的,但也不能沒有太陽、沒有虛空,只是一個我們的妄想執著而已,就像前面如來藏本體所化現出來的。

這是我們前面破的,再回去前面看一下就知道了,這段只是稍微講一下,跟前面破的是一樣的。前面有虛空的七個現象,這裡破一個就代表把全部破掉。

《文》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云何詰其相陵滅義?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

《解》

我們所看到的這些現象,原來就是虛妄的,沒辦法指出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就像我們希望剛剛眼睛花掉看到的花,可以開花結果,那花已經是虛幻的,怎麼可能再結一個果實出來。所以為什麼你剛剛要問我在空中水火不能相容、大地跟虛空不能相容?並不會這樣的,它們的性原來就是我們的真心,是如來藏本體的化現,兩個講的是同樣的東西,是覺性的本體,我們的覺性本來就不是水跟火,但如來藏本體可以產生水、火,能隱藏水性、火性,地水火風的性都有,所以它是可以相容的,且不會互相影響對方。

《文》

真妙覺明,亦復如是。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云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準的。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雙,云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解》

真心、本性也是這樣的。我們以虛空的明,就可以顯現虛空,地水火風各個也可以顯現出來,如果我們讓它們一起產生(即發明),都可以顯現出來。

現在佛陀要破富樓那的執著,就是我們覺得太陽就是一個,看到太陽的影子應該也只有一個。

釋迦牟尼佛說,前面有一條河,我們兩個現在站在一起看太陽,看太陽有一個太陽,水裡面也有一個太陽,現在我往東邊走,你往西邊走,我們還是看水裡面,太陽還是跟著我們一起走,那是不是有兩個太陽了?當然不是的,所以我們不能說此日是一,它是一個太陽,怎麼會有兩個太陽跟我們一起走呢?所以它只是有一些因緣合和就可以產生了,並不是真實有這樣的事情,只是一個妄想執著而產生的。

《文》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解》

釋迦牟尼佛就跟富樓那說,你以山河大地的色相還有虛空,它們兩個會互相影響,相傾相奪,有空就沒有色、有色就沒有空,其實你把色空當作實有兩個在如來藏裡面互相搶來搶去,有一個就沒有另外一個,其實在如來藏裡面並不受此影響,有色的地方也可以有空、有空的地方也可以有色,是周遍法界的,所以在這當中,有風吹就有動的感覺,有太陽就明,有雲來就變暗。眾生因為有無明妄想的關係,就會背對、離開我們的覺性,離開如來藏本體,而跟塵勞、煩惱合在一起,就會執著塵勞、煩惱,就產生世間、虛空大地的相。

《文》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解》

釋迦牟尼佛說,我是以不生不滅的妙明覺性,來合如來藏的,而如來藏只有清清淨淨、清明的覺性,如來藏的本體就是「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所以證到空性、空如來藏時,就是一可以是無量的,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以我們現在來看是不太可能的,其實在某些地方還是可以看到的,如照相機很小的鏡頭,可以把玉山這麼大都拍進來的,所以它小中可以現大,大中也可以跑到小裡面,兩個是互相的。

但現在只是講照片而已,實際上證到空性的時候,在藏地有一個密勒日巴尊者,當年跟他徒弟,徒弟很不聽話、很調皮,本來對他很有信心,但後來沒有,他就故意看到地上有一個牛角,就進去牛角裡面,可是他沒有變小,牛角也沒有變大,他弟子就嚇一跳,他怎麼這麼厲害,以為他只有口頭厲害而已,沒想到他真的這麼厲害。就是證到空性的人才可以這樣,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人沒有變小就到牛角裡面,他就到牛角裡面去唱歌,徒弟就說師父你趕快出來啊,他說我不用出來,這地方很大,你要不要進來,徒弟也進不去,因為他證到空性以後,這世界不是你想的樣子,如一定要吃飯才會飽、一定要有衣服穿才行、太陽一定是熱的、水一定是冷的,不是這樣的。

一個小仁波切,他跟我朋友講,他說這個小仁波切可以看到你的前世,幾百世都看到的,問他什麼事,這跟你什麼關係都馬上講出來,未來碰到什麼事都跟你講出來,他就跟我朋友說,我這功力太差了,我上輩子的功力是我在山洞閉關,太陽出來、斜射過來,我就把衣服掛在上面,他認為陽光可以掛東西就可以掛東西,因為他已經證道空性了,「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地方用的是性空緣起,它是性空,但變成可以掛東西的衣架。

另外一個故事,這都是真實的故事,我的師父的師父,他們的上師,現在都已經圓寂了,文革的時候,他們在燒鋼爐,鋼爐就是整個用鐵皮包起來,把牛糞丟在裡面燒,取火、取熱、煮東西吃,那個上師就證到空性,阿丘喇嘛去服侍他的上師,每天拿一碗酸奶給他吃,酸奶就是優酪乳,牛奶做的,用木碗裝的,拿過去以後就把它放在鋼爐上面熱,木碗不會燒掉,裡面的酸奶變熱了,他拿起來看,沒有燒掉,可是裡面奶變熱了,他就問上師說,這樣不行,會燒掉的,他就說你前天、昨天端過來,我就這樣都在這邊,裡面熱了我就喝掉,因為他上師已經證到空性,完全沒有執著木頭是不能碰到火、會燒掉的,連人的執著都沒有了,他想什麼就是什麼,就這麼厲害。

他們就是閉關,把人鎖在裡面,想出來就出來,他不想別人打擾他,可是要出來就出來,他就說師父你怎麼跑出來了,鑰匙在我這裡耶,師父就說那我再進去,就進去了,完全沒有我是一個人或實有的執著。所以證到空性的就是這麼自在,是世界跟著你走,不是你跟著世界走,像我們要遵守物理規律、因果法則,對他們而言沒有這回事。

以前有一個瑜伽士,證量很高的,跟我的上師同樣名字叫晉美彭措,瑜伽士就是在家人,不是出家人,他有空行母、有老婆的,他灌頂灌到一半,突然空行母來了,空行母可能很可愛,他也很喜歡空行母,他就叫空行母過來,然後把灌頂的寶瓶放在空中,抱著他的空行母,抱完以後就叫空行母回去,然後把寶瓶拿下來繼續灌頂。他覺得是空,把東西放在這不會動還是不會動,當你證到空性就有這個力量,是如來藏本體就有這個力量,這世界是按著你自己想的那種方法走的,這個瑜伽士後來死掉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死了,後來另一個瑜伽士過來,拿著一把槍,在他腳底開一槍,說你死了,他就說噢我死了,就冒成一股煙走了,不然他肉體已經死掉了,可是心、人還在裡面,因為他沒有我的概念,另一個瑜伽士過來看他死那麼久,肉體都快爛掉了,還在禪定,就在他腳底開一槍,讓他知道自己死了。這是當時在藏地發生的真實事情,因為他證到空性,完全沒有執著妄想就可以這樣子。

薩迦派還有一個祖師,叫畢哇巴,在印度,他那時候去喝酒,他也是瑜伽士,可以喝酒,喝完以後沒錢付錢,他就太陽光照到這裡,就拿一把刀子,插在這裡,告訴老闆說等陽光過這條線的時候,我就付錢給你,然後陽光就停在那裡,那國王就覺得很奇怪,到底發生什麼事情,怎麼太陽會不下山,一定是有發生重大的事情,國王就派很多人去查,結果發現原來是這個瑜伽士欠人家酒錢,國王說那我幫你付,他一付,刀子一拔起來,天就黑了,太陽馬上過來。

所以不要認為宇宙、四大都是固定、實有的,不是的,真正證到空性就是生死自在,這都是遊戲、幻象,既然我們執著幻象,他也可以讓幻象執著他,跟我們倒過來,這都是真的,他們就是有這個力量,不是一般的。

《文》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

《解》

當你成佛或證到空性以後,你的法身是遍十方界的,我們的法身跟諸佛菩薩的法身是一個的,不是兩個;身體就這麼大,身是十方無盡虛空。

前面也講過,如果知道楞嚴經的道理,就是用真正的身心來修法,不是用妄想心,妄想心就是執著妄想,由一個我、一個能修的法,這樣的我在念經,雖然我們沒有證到空性,可是我們可以模擬,在密法裡面常常會轉為道用,就是修法的時候想不是我在念,是法身、整個法界在念,我的心就是法界,我的身就是法身,用這樣來修法、念一個經,力量就很大,不是執著在我小小的身心在念,一個能所相對的心在念,要想跟我沒有關係,這個法身我沒辦法管它的,它是不生不滅的,也不會被妄想執著影響,讓它自己去念經、修法,這就完全不一樣。

楞嚴經前面三卷就在講這個道理,若大家用這個方法來修法,這樣更快,只是很多人沒有特別把它提出來,但這就是楞嚴經最特別、不共的地方,讓你們認識所有的妄想執著,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妄想執著,真正的身體就是像法界那麼大,這地方是很重要的,大家可以常常提醒自己,如果在行住坐臥可以常常維持這個狀態,那是不得了的,慢慢的,很快你的妄想執著就消融,比較容易會證到空性。

《文》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解》

我們毫毛的尖端,有十方諸佛的剎土在裡面;在一個小沙子裡,裡面就是十方諸佛的道場,在那邊轉大法輪、傳法。因為它「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所以真正的真心、覺性的本體要認識,把塵勞給滅掉了。

《文》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解》

「禪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非檀那、非尸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密多」這裡就是六度的意思,「怛闥阿竭」就是如來、「阿羅訶」是應供、「三耶三菩」是正遍知。心經就是講這東西,只是心經用「無」,這裡用「非」,有點不太一樣的意思,「無眼而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世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心經是這樣,這裡是用「非」,用「非」來表現出我們真正的本體,這裡就是講「空如來藏」,其實如來藏從不同角度看,有「空如來藏」,還有「不空如來藏」,還有「空不空如來藏」三個,第一個「空如來藏」就是在講這個,從這角度看過來它是空的,所以不是眼睛、耳朵、鼻子,什麼都不是。

《文》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

《解》

「出世」即出世間法的緣故,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所有的東西,這邊是從「不空如來藏」看過來,剛剛是從「空如來藏」的看過來,什麼都是空的、什麼都不是;「不空如來藏」看過來,什麼都是。

《文》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解》

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它也都是,前面有講過,假設我們看到蓮花,如果蓮花是我的見性,它就不叫蓮花,但如果它不是我的見性,我又怎麼看到它呢?就是它也有一個我們的見性在裡面,其實它就是我們如來藏的本體,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我們執著有一個我,和一個蓮花,其實它們是平等的。所以前面的意思也是一樣,從另外一邊來看,就什麼都不是,又從另外一邊看,它其實什麼都是,全部都是如來藏所化現的,所以我們的妄想執著、外面的山河大地、有為相,都是如來藏本體產生出來的,因為妄想執著而產生出來的,但你不能說這個就是如來藏,所以它就是「非」、什麼都是「非」,那說「是」,也可以什麼都是「是」,一個手掌的兩面來看。所以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是如來藏的妙明心元。

這裡就表示說「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還有「空不空如來藏」,都是如來藏,從不同角度來看的話,全部都是如來藏本體的化現、反映而已,「是」或「不是」都是我們的本體。就像世間的三界眾生,還有出世間的聲聞緣覺,他們已經證到人我空性。我們世間語是沒有辦法知道佛的知見,聲聞緣覺他們證到人我空性也沒辦法知道佛的知見,這裡釋迦牟尼佛就用比喻來說,法無我空性還有如來藏的本體,是很難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只能透過比喻來了解,像琴瑟、箜篌、琵琶這些東西,可以產生妙音,可是你沒有指頭、沒有美妙的技術,是彈不出來的。釋迦牟尼佛就說,富樓那你還有這些眾生都是一樣的,你們如來藏的本心也是跟我一樣的,無二無別、各個圓滿的,我這邊手指一按,就產生海印三昧,海印三昧就是像完全沒有波浪的大海,可以照天照地,海印三昧就是這麼厲害,祂一按下去,所有眾生都可以看到所有十方世界,這就叫海印三昧,等於說像沒有波浪的大海,可以照映世界天地,所以釋迦牟尼佛一按,就產生海印三昧,眾生可以看到宇宙世界,所有都可以看到了,但是釋迦牟尼佛說我這樣子按指,就海印發光,你們打一個妄想,就開始塵勞妄想,煩惱就來了,祂主要就是罵這些阿羅漢,因為你們沒有發無上菩提心,只想要自己解脫就好,不管別人。

 

我們想說以後可以撥十幾分鐘,讓大家稍微靜坐一下子,靜坐的方法很簡單,到時候會跟大家講,是比較偏向密法的靜坐,其實在修法來講,越高深的法越簡單,並不需要很多觀想的東西,像密宗有很多持咒、觀想佛像,那很複雜的,要想很多,還要觀想這代表什麼意思,可是到後面,越高深的法就很直接,直接讓你認識心的本性,以後有機會,因為我學過一些比較簡單的,確實你們也可以做得到,不要把它想得太複雜,直接去看,稍微坐個一、兩分鐘就可以,這樣很快就可以了解,下次會做簡單的介紹。

.........................................................................................................
問與答

《問》

剛剛說山河大地是我們萬物的本身,那如果大家都解脫了,可是我還沒有解脫,這樣山河大地還在嗎?

《答》

現在看到的山河大地,我們其實前面有講到共業跟別業,很有意思的就是說,我現在一個人開悟、解脫了之後,我看到的世界其實和你們是不一樣的,所以現在的山河大地全部都沒有了,所以為什麼那些大僧修行人可以想要放瓶子就放瓶子、想要太陽把它掛起來就掛起來,他活的世界跟我們是不一樣的,他看到的世界其實已經全部都是淨土的世界,根本就不是我們看到有木頭、椅子、桌子、男人、女人的世界,他們完全是在佛的淨土那種狀態,如果他看他的證量,有時候在法身佛淨土,有時候在報身佛淨土,或化身佛淨土,是不一樣的,但他一直在淨土裡面,所以他根本就沒有世間的相。在佛經裡面有一個例子,有一杯水,地獄眾生看到就是鐵水,融化的銅和鐵,喝下去就整個爛掉了,因為他們造了惡業;餓鬼看到就是濃血,他只能吃腥臭、不淨的東西,因為他們心不清淨;我們人看到就是水;可是魚看到就是家;天人看到是琉璃;佛看到是另外一個境界,這就沒辦法跟你們講,是密法的一個東西。所以就是因為你的妄想執著,看你證到什麼程度,如果你證到阿羅漢的程度、證到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的程度,你看的世界都不一樣的。

《問》

所以我還沒有證悟的話,大家都證悟、解脫了,只有我還沒有解脫?

《答》

那這樣山河大地就是你的啦。

《問》

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山河大地、萬物,覺得它是漂亮的?

《答》

這就是你的執著,就是你這樣想,《問:可是大家都這麼想啊》這是人道眾生這麼想吧,鬼道可能不會這麼想吧,鬼道看到的世界跟我們不一樣,他覺得很灰暗、看不到太陽,我們熱的時候覺得冷,冷的時候覺得熱,因為他顛倒妄想,所以鬼看到的跟你不一樣,而且不是每個人看的都跟你一樣喔,色盲的人看到的世界是跟你不一樣的,他有別業、有色盲的業,瞎子他看不到,所以你說每個人看的都跟你一樣,事實上並不一樣,那有些外國人就喜歡台灣這種風光,有些就討厭台灣這種風光,所以也不是每個人都一樣,因為他們過去世的因緣,還有這世的教育,這都形成他們的所知障,還有煩惱障,有些人喜歡山,有些人喜歡海,有些人則討厭,不是每個人都覺得漂亮的,所以你問每個人你喜歡的地方,不是每個人都同意你的看法,所以每個人都還有他的妄想執著,不一樣的,《問:所以是我的執著覺得它漂亮?》是阿,而且會產生高山、美景,是我們的執著,其實在唯識裡面講得比較詳細,有講相分跟見分,這兩個都是唯識所現,都是為心所現,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如果你真的明瞭了,你就知道,唯識學這邊提的比較清楚,但楞嚴經講的跟修行比較有關,唯識比較在分析現象界、在做理論,學習上比較有幫助,但它在修行上面,目前為止,我知道中國沒有一個人是透過修唯識法而登地、證到果的,大部分都是修楞嚴經、禪宗而得到的比較多,從修習楞嚴經認識到如來藏本體而得到成就的比較多,而唯識依這個法成就的我還沒有聽過,但彌勒菩薩是依此法成就,後面的經文有講到, 唯識學是唐三藏大師翻譯過來的,他本身沒有修習唯識,是靠他翻譯經的功德到兜率天去,唯識學可以學,它可以讓你比較了解、解釋這個世間的法,還有心裡的現象跟外境的現象,它講得比較詳細、細緻一點。

《問》

為什麼佛經上的注音跟我們平常,如解脫「ㄐㄧㄝˇ ㄊㄨㄛ」它都寫「ㄒㄧㄝˋ ㄊㄨㄛ」,為什麼會不一樣?是因為古時候的人都這樣念嗎?

《答》

我不是漢學家,可能沒辦法跟你回答得很好,但也有可能是「ㄒㄧㄝˋ ㄊㄨㄛ」是原來的音吧,可能講「解脫」的時候是發「ㄒㄧㄝˋ」的音,這你要問中文系,我沒辦法回答你,《問:所以我們只要了解它的意思就可以了?》對,《問:照上面的方式念嗎?》你要查字典,認識原來的音念當然最好,不能每個人照自己的習慣,想念什麼就念什麼,不然就亂了,但是因為很多音我們都已經積迷成非、眾口成金了。

《問》

經文有一句「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這句話是說成佛以後就不會再退轉?

《答》

對啊!

《問》

剛剛師父講證得空性,就是已經成佛了嗎?

《答》

沒有,剛剛證到空性,就是初地、登地以上而已,從證悟空性之後才開始修行,佛法把修行分成五道十地,五道就是資糧道,我們現在大部分在資糧道,積資淨障,培養福德資糧,才要辦法修行,等於我要去旅行,要先準備錢,才有辦法去旅行,在資糧道的時候,是有煩惱的,有進有退的,修到一個程度的時候,進入加行道,就有進無退了,這時候心中只有想要解脫,只會進步不會退步,不像資糧道,大部分有時候念幾天經就起煩惱心,不想念了,或是看到這個不爽,就不想再做功課了,但到加行道的人就很精進,念的時候只有想到要解脫,就一直修行,修到一個程度就開悟、見道了,第三個程度是見道,就開悟、證到空性了,一般剛證到空性只是在入定的時候可以維持在那個境界,可是出定就沒辦法,雖然出定看還是比較淡,不會像我們執著那麼強,但還沒辦法維持在空性的狀態-所有都是空性,後面開始就是有學道,從一地到十地是有學道,成佛之後就無學道,不用再學了,就不會退了,到八地以上就不退轉了,八地以前還是危險的,菩薩也會退下來,因為菩薩有隔陰之迷,這世登地了,可是只有初地而已,下輩子如果因緣不好、業力成熟,有可能墮到地獄去。

《問》

像我們在聽經,釋迦牟尼佛祂說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有佛性,原本我們就有佛性,為什麼現在為沉淪在這裡?

《答》

像剛剛我們有講的,一念的迷悟,本來是沒有能所的狀態,很好,我們今天講了半天,就是講這個題目。一開始我們本來是在覺性的狀態當中,但其實在密法來說還是有差別,在本來的狀態當中,這時候是一個迷惑、渾沌的狀態,但它不算輪回,也不算覺悟,就像剛剛有講的,本來空中沒有花,你突然間眼睛生病、瞪壓久了,就看到花,就一個無明出來了,產生對立、能所,能看所看、能覺所覺,執著妄想就一直產生下去,這條路就變成輪迴的路了,同時,如果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善知識跟你提醒,或你自己迴光返照,認識了我們心的本性,就覺悟、開悟了,就有另外一條路,即成佛的路了,所以其實在這個地方是有個分界的,顯宗這個地方是沒有講清楚的,但密法裡講得很清楚,後面有幾個步驟,都講得很清楚,這是很特殊的,你問到我就跟你講,不然平常因為你們沒有灌過頂,是不能講這個東西的。

從經文來講,就是你一個覺明,覺性本來就有明瞭的性,可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覺性本來就明明瞭瞭,佛性本來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本身是圓滿、光明、自在的,可是我們不了解本性是這樣,而產生執著,執著我們還要去認識我們自己、認識覺,還要一個明,再去認識一個覺,本來覺性裡面就有明,有明瞭在裡面,我們又把這個明提出來,說我們要去認識是什麼東西、認識這個覺性,一提出來變成一個對立產生,其實只是我們的妄想執著而已,我們本來的覺性還是沒有變,可是我們一直執著妄想下去,變成產生這個世界、眾生、業力、因果,一直在循迴,可是我們的心一直沒有回到我們的本性。

《問》

「如木成灰,不重為木」,那我們到底現在是灰還是木?

《答》

當然還是木阿,因為你還沒有成佛,你還沒有認識你心的本性。

《問》

我們不是有佛的種子嗎?不是曾經成佛嗎?

《答》

不是曾經成佛,假如佛性就是水晶球,釋迦牟尼佛也有水晶球,釋迦牟尼佛跟我們的水晶球是一模一樣的,但是我們的水晶球掉到泥巴裡面去了,沒有清乾淨,所以它沒辦法透光,沒辦法看到光亮那面,釋迦牟尼佛祂已經成佛了,祂不會再掉下去了,祂已經把它清乾淨了,不會再髒了,這水晶球可以透過去看到對方,可是我們沒有清乾淨,根本看不到自己,更不用說看到對方,這就是我們的佛性,佛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木成灰是個比喻,比喻成佛以後不會退轉,佛教跟外道、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就在這裡,其他宗教說我要練成仙,可以飛天遁地,有金剛不壞之身,可以與天地同壽,這是道家的理想,婆羅門就說我要修成大我,跟梵天合一,我要把自己變成梵天,跟身體無量大,可是佛法剛好相反,就是把執著去掉,把我執、法執去掉,當你清乾淨以後就證到空性了,等於這水晶球本來就有了,只要把外面的垢去掉,它就是佛了,佛並不是我們修成的,而是回到本來的清淨之心,不是修出來的。

《問》

所以我現在問也是妄想?

《答》

沒有妄想還不曉得要去清,你不知道這是妄想執著產生的。

一直要迴光返照,所以楞嚴經很厲害,剛開始大家都看不懂、聽不懂,聽得很累、很辛苦,可是慢慢看、慢慢去了解、誦一下,有時間慢慢誦一卷、半卷,誦多少算多少,慢慢誦、慢慢想,這個意思慢慢就會進到你的心了,慢慢業力就轉過來了,整個心就轉過來,不一樣了,「背塵合覺」,會跟覺性合在一起,就是要我們認識這個東西,尤其前面四卷特別重要,後面是講五十陰魔,前面這幾卷講的是多認識自己心的本性,知道意思以後再慢慢去誦,誦也不要快,知道它的意思,誦一下誦一下,下次就慢慢進來了,慢慢就認識到經文的意思,這經文很深奧,因為它用這麼邏輯的東西,辯論這麼多,又用文言文來講,確實是很難的,但慢慢去誦,這力量也很大的,我在備課要講的時候,第一遍看其實也看不太懂,可是後來講了,會有很多體會慢慢跑出來,這可能是上師三寶的加持,因為學法的時候都會祈禱上師三寶來加持我們,所以一加持就覺得其實這東西不是理論而已,是一個修法的東西,可以用來調整我們的修行,把日常生活的概念都調整過來,可以用如來藏來生活的,不一定用我們凡夫的妄想,用我們的真心來生活也可以,用真心來修法,它講的就是真心、如來藏的真心,來修法、過生活,用此來修法就可以看到自己。

裡面講得很清楚,我們身體就像一個泡沫而已,可是如來藏的本體就像大海一樣無量無邊,這麼寬廣,可是我們執著這個泡沫-就是我,把自己限制住了,你的力量沒辦法全部發揮出來,可是如果放棄這個泡沫,不要執著它的話,這整個都是你了,整個虛空法界、如來藏的本體都是,它是如來藏的化現的話,等於都是你的,你要什麼就有什麼,就像那些大成就者一樣,想要太陽不要下山就不下山、想要光是衣架就是衣架、木碗可以加熱不會燒掉,因為他們已經解脫了,至少都八地以上,所以有這個力量,這個世界就是他們的,想要怎麼樣就怎麼樣,所以佛法不可思議就在這裡,跟其他宗教不一樣。

可是到後面佛法也只是一個船,《金剛經》裡面有法語,剛開始我們需要這個船,可是到對岸以後就不需要這個船了,沒有人到對岸後把船揹著走,所以佛法的空性講到後面根本就不是宗教,宗教是有信一個什麼東西,可是連佛都沒有了,涅槃也沒有了,也沒有解脫不解脫的問題,沒有涅槃、佛可證,在佛經最後是講這個東西,法執都去掉了,剛開始修需要一個法執、一個依靠的東西,要船才能渡河,需要一個法,但到後面這些東西都放的一乾二淨,當然不是現在,所以它不是宗教,宗教到後面還是要信佛、拜佛,如禪宗到後面,喝祖罵佛,天氣冷就把佛像劈下來當柴燒,他有那個證量,他燒佛沒有過失,已經證到跟佛有一樣的位置了,修到後來自然就有這樣的能力,不一定是像我們比丘乖乖坐在這邊,是像濟公一樣,瘋狂瑜伽士,在藏地有很多,吃狗肉,狗就超渡上去了,有些成就者,吃一條魚,魚就上去了,是不一樣的境界,沒有執著妄想,就很自在了。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講堂課程總覽 ]

    在這裡您可以線上收看, 收聽所有的講堂課程!


    Archives

    九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三月 2014
    一月 2014
    十二月 2013
    十一月 2013
    六月 2013
    五月 2013
    四月 2013
    三月 2013
    五月 2012
    四月 2012
    三月 2012
    二月 2012
    一月 2012
    十二月 2011


    [ 課程分類 ]

    全部
    上師瑜伽
    上師瑜伽
    五加行實修
    佛學開示
    入行論
    入行論
    前行/加行
    慈誠羅珠堪布
    楞嚴經略釋01
    楞嚴經略釋02
    楞嚴經略釋03
    楞嚴經略釋04
    楞嚴經略釋05
    楞嚴經略釋06
    楞嚴經略釋07
    楞嚴經略釋08
    楞嚴經略釋09
    楞嚴經略釋10
    楞嚴經略釋11
    楞嚴經略釋12
    楞嚴經略釋13
    楞嚴經略釋14
    楞嚴經略釋15
    楞嚴經略釋16
    楞嚴經略釋17
    楞嚴經略釋18
    楞嚴經略釋19
    淨土法門
    疾病的希望


    RSS 訂閱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